當地時間2021年10月8日,阿聯酋沙迦,2022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12強賽,中國隊3:2戰勝越南隊。北京時間10月13日凌晨1時,2022卡塔爾世界杯亞洲區12強賽B組第4輪,國足客場2-3不敵沙特。
中國隊在2比3被沙特擊敗后,前4輪只拿到可憐的3分,同時因同組的日本隊和阿曼隊獲勝,國足雖然沒有徹底失去出線希望,但已經命懸一線。
外行人看熱鬧,內行人看門道,還有媒體經常以主場和客場來播報賽事結果。今天,湛廬君不說戰略,不說比分,不說球技,就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,來跟大家聊聊什么是“主場優勢”?主場優勢對球隊有什么影響?為什么大家這么在乎主場優勢?
有這么一本書,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·塞勒愛不釋手!就是托拜厄斯·莫斯科維茨的新作《比賽中的行為經濟學》。2007年,莫斯科維茨獲得第二屆美國金融學會“費希爾·布萊克獎。美國金融學認為,莫斯科維茨利用新獲得的數據巧妙地解讀了金融基本問題,僅用很少的數據就完成了艱難的理論測試工作。
在這本書里,作者以NBA等國際著名體育賽事為例,向你講述比賽中的運動員、教練、球隊老板和球迷行為背后的“秘密”。其中有兩個章節是專門論述主場優勢的,湛廬君給整理成了文字版,供大家參考。
在MLB,主隊獲勝概率是54%,在NBA接近63%,在橄欖球聯賽接近58%,在冰球聯賽是59%。大學籃球隊的主場勝率高達69%,大學橄欖球的主場優勢也同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,勝率是64%。在歐洲、南北美洲、亞洲、非洲等地區24個不同國家的43種職業足球聯賽(數據涵蓋了66000多場比賽)中,主場勝率是62.4%。在超過125個國家的幾乎每一場英式橄欖球比賽(數據可追溯回1871 年)中,主場勝率是58%。國際板球大賽可追溯回1877年,涵蓋了10個國家的比賽,主場勝率是60%。
體育賽事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了各種劇烈的變化:籃球引入了三分投籃線;棒球增加了指定擊球手;橄欖球球員所戴頭盔不斷升級,材質也不再是皮革。可主場優勢卻幾乎始終存在。在100多個棒球賽季中,從來沒有哪一次客場球隊贏下比主場球隊更多的比賽。主隊勝率最低的一個賽季是1923年,為50.7% ;勝率最高的一個賽季是1931年,為58.1%。
在主場時,棒球運動員并不見的打擊更好、投球更出色;籃球運動員罰球并不更準確;足球射門并不更多;橄欖球傳球也并不更妙。可既然主隊始終如一地打贏更多場比賽,到底是什么因素給主場帶來了可觀的優勢呢?
心理學研究發現,社會影響力是一股強大的力量,可以在當事人完全沒意識的情況下影響其行為和決定。心理學家把這種影響力稱為“從眾”,這會使當事人的意見順從群體的意見。這種影響力可能來自社會壓力,或者來自一種模糊的環境,在這種環境下,人努力尋找來自群體的信息。
裁判也是人,也會受到“從眾”的影響。在賽場上,面臨主場觀眾帶來的巨大壓力時,需要在離大呼小叫的狂熱觀眾只有幾步之遙的地方做出關鍵的裁決,很自然地,裁判不自覺地在觀眾中尋找線索。這么看來,裁判似乎真的存在所謂的“偏袒”。
《比賽中的行為經濟學》通過對多場比賽的研究分析發現,觀眾越多,主場優勢越明顯。而如果主隊在沒有觀眾的條件下比賽,則不存在判罰方面的優勢。
人群的規模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呢?研究人員對西甲比賽的研究發現,人群越多,加時的偏袒越明顯。同樣,對英超、意甲、 德甲和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的研究也發現,觀眾上座率越高,裁判的偏袒越明顯。
主隊在沒有觀眾的條件下比賽,通常該有的犯規率和黃牌紅牌方面的優勢徹底消失了。研究人員觀察相同球隊配備同一組裁判,發現沒有觀眾的話,偏袒主隊的有利裁決下跌了23%到70%,跌幅視裁決的類型而定,犯規裁決下跌23%,黃牌下跌 26%,紅牌下跌70%。也就是說,相同的裁判在同一個球場監督相同的兩支球隊,其 行為會因觀眾在場和不在場而出現明顯不同。
首先,有可觀的經濟激勵促成球隊盡量頻繁地主場獲勝。如果主隊獲勝,消費者,也就是買票來的球迷,會歡喜而歸。主隊發揮得越好,球迷們就越有可能買票、帽子和T恤,續訂豪華套房,喝大量的啤酒。主隊打得越好,就越有可能引來企業購買贊助權,也更容易讓電視網絡競爭投拍轉播權。畢竟,很多體育營銷都被“能跟冠軍聯名”這一期望所驅使。對大部分球隊而言,觀眾人數和收入跟比賽的勝率同步上漲,跟主場勝率同步上漲的幅度更大。
其次,在主場優勢最大的足球比賽中,裁判對比賽結果有著巨大的影響。一次額外的點球、 任意球或者犯規,都有可能決定比賽的走向,因為很多時候,只要進一個球, 兩隊的勝負就定了。
就昨天的比賽,裁判只是在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。心理學有句老話:“我信什么,就能看到什么。“雖然我們永遠無法衡量或檢驗裁判做的所有決定,但如果我們發現有一些判斷存在偏袒,很有可能,我們沒有觀察到的另一些判斷也是存在偏袒的。
接下來的世界杯狂潮,讓我們拭目以待!湛廬君也會繼續用《比賽中的行為經濟學》,還有其他好書,帶你不看熱鬧看門道!